近日,鲁中医院成功运用目前国际先进的大肠肿物进镜隧道技术剥离切除术(STER)为一患者切除大小约5.0×6.0cm的乙状结肠巨大侧向发育肿瘤,这在淄博市尚属独立完成的首例,标志着鲁中医院消化内科的内镜治疗水平又上新台阶。
患者张先生,今年49岁,山东济宁市人。最近三个月大便不成形、偶有便中带血;伴腹胀、腹部不适;经常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听朋友介绍,鲁中医院消化内科技术水平高,遂来院就诊。
根据张先生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医生为其行进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后发现:乙状结肠见大小约5.0×6.0cm的巨大侧向发育肿瘤(LST)。
LST是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的缩写,中文翻译过来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故称之为侧向发育性肿瘤。
它具有比腺瘤性息肉更高的恶性潜能,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进展期结直肠癌中大约有17.2%是由LST发展而来,大约20.9%-33.8%的LST会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故将其单列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非息肉性腺瘤。由于LST恶变潜能高,且恶变潜能也随病变的增大而增大,一旦发现肠道侧向发育型肿瘤都应该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展。传统治疗方法是全麻下施行外科手术治疗,不仅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恢复慢,而且费用也相应增高。
鲁中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副院长孙士东及消化内一科主任王洪艳副主任医师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经与胃肠外科与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后,决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大肠肿物进镜隧道技术剥离切除术(STER)为吕先生切除肿物。但是因为肠道具有肌层及粘膜下层非常薄、肠管浮动不固定、蠕动频繁、受呼吸运动影响大等特点就注定了肠道内镜下手术的高难度性、高风险性。就如同在肠道内打移动靶,加之该患者病灶巨大、跨越3个皱襞且处于乙状结肠肠道拐弯处,内镜手术难上加难.
艺高人胆大,孙士东副院长和王洪艳主任经过精心准备后后,为患者进行了大肠肿物进镜隧道技术剥离切除术(STER),在内镜下毫厘之间精细操作,将病变从肠道粘膜表面精准、微创、完整切除。
过程很艰难,结果很完美:送病理检查未形成癌变。
患者术后无不适症状,术后第3天开始进食、下地活动,5天后出院。后经随访患者未再出现便血、腹部不适、腹泻症状,恢复良好。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消化内科为淄博市名科、淄博市特色专科、淄博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淄博市“两好一满意”十大质量品牌、三星级科室,“满意在鲁中”明星科室,优质护理病房。山东省“舒适无痛内镜联合培训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承担单位,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专业认证单位。
科室目前分两个病区,开放床位100张.其中内镜诊疗专科床位50张,床位使用率达95%,年门诊量约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3700人次 ,年开展各类介入手术3200余例,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消化内镜诊疗专业为淄博市精品专科。2015年鲁中医院成为淄博市首家-国家卫计委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承担单位,上消化道癌早诊率为31.7%,达国内先进水平,消化内一科主任王洪艳副教授在2018年1月11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癌症早诊治项目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技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学科带头人孙士东副院长淄博市名医,淄博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在淄博市“寻找百姓心中的好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荣获“淄博市最佳医师奉献奖”。在淄博市率先开展了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多环粘膜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多点早癌及癌前病变、ESE治疗粘膜下肿物、纵轴超声内镜下穿刺及治疗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食管支架置入术、经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取出术、内镜下急诊止血术、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肠动力试验、直肠测压、24小时PH测定、放大染色内镜等十余项诊治技术,并开展了淄博市首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达省内先进水平。科室重视科研、不断创新,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完成科研3项,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