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医院利用激光原位三开窗技术治愈主动脉Ⅰ型夹层 在山东省尚属首例
日前,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首次应用激光原位开窗技术成功治疗一例复杂主动脉Ⅰ型夹层患者,手术非常成功,患者已病愈出院。这标志着鲁中医院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达到国际水平。据悉,在山东省尚属首例。
一个月前,67岁的杨大爷突发剧烈的后背部疼痛,来到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就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而且是最凶险的Ⅰ型。
主动脉夹层是一个令医务人员都感到可怕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发病48小时内的死亡率达到50%,如果不进行干预,一年生存率几乎为零。
老人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以往此类手术只有转诊北京或济南。可老人本身病情较重,转诊路上有危险。再者,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转诊。怎么办?
一系列难题摆到医生面前。为了帮助老人摆脱死亡威胁,借助近几年北大专家淄博行活动的带来的广泛医疗资源。心外科李泽树主任迅速将患者的所有资料发送给远在北京的北大人民医院陈彧主任,陈主任会诊后建议积极手术。
由于本身做这类手术的风险极大,术中要中断患者的各个脏器的供血,体温降到18℃左右。而且,手术的费用很高,要近30万,加上患者的年龄偏大,并伴有肺不张,呼吸功能不全,更增加了手术风险。家属犹豫了,面对上台就有极大可能下不来台,并且术后很可能出现严重呼衰的情况。家属权衡再三,决定暂时保守治疗。等待患者的呼吸功能好转以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命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位老人,他的血压一直控制很理想,肺功能也逐渐正常。本来以为老人可以避免手术了,然而,再次复查CT发现,老人的主动脉直径两周的时间内由五厘米增大到了六厘米,通常正常的主动脉一般不会超过3厘米。
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李主任心里十分清楚,老人病情平稳只是表面现象,是为医护人员挽救老人性命创造了条件。可是,家属对开放手术有极大的顾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从事心脏外科,同时也干血管外科的李泽树主任突然想到,可否通过介入微创的办法治疗老人的夹层。鲁中医院在2017年与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建立医联体时,李主任就听陆信武主任说过,他们九院自创了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激光原位开窗治疗主动脉夹层效果非常好。
李主任马上将病人的所有资料传输给陆主任,陆主任看完资料后马上回复:可以进行微创手术!
医务人员和老人家属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兴奋。
上海九院开展此类手术已有近50例,技术已非常成熟。可在鲁中医院毕竟是首例,医院非常重视,从院领导到医务科,再到各个兄弟科室,大家分头行动。李泽树主任带领血管外科团队在上海九院陆信武教授的指导下为患者量身打造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手术方案。
2018年3月24日,一个周六的下午,当多数人都选择周末外出踏青、感受春天气息时,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导管室内确是一派繁忙景象。
十几个身穿几十斤铅衣的人,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一台史无前例的开创性手术——激光原位三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
手术按照预案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有创血压的监测下,整个过程病人的血压波动不超过10mmHg,有效避免刺激引起血压升高而导致瘤体破裂,麻醉师顺利完成全身麻醉和插管。
接下来就是外科医师完成四个切口的切开,显露需要的血管,心内一科孙勇主任顺利将导丝送入右冠状动脉,防止一旦右冠堵塞,可以立即置入支架。
最紧张的时刻来到了,因为随着最关键的支架置入,病人头部将没有血供。上海九院自主创新的转流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陆信武主任一声令下,转流开始。
陆主任紧盯显示屏,手下缓慢的控制着支架的释放。支架释放完毕,冠脉没有受累,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立马进行激光原位开窗。手术进行的异常顺利,很快三个分支完成开窗,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操作。撤出所有鞘管和导丝,造影显示瘤腔完全封闭、三个分支显影良好。
导管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标志着鲁中医院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达到国际水平。
一直以来,基层医院就存在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家为了缓解这一难题,提出了分级诊疗、专家下沉、建立医联体的解决思路。鲁中医院顺应国家医改的号召,一直在为缓解基层百姓就医困难不懈努力。通过引进专家、北医淄博行、专科医联体等形式,把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专家引入鲁中医院,2017年与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建立了专科医联体,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定期派专家到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坐诊并手术。同时,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了快速会诊平台,以及专科数据库系统。切实为淄博地区百姓缓解就医难题。做到不出淄博,即可享受国家顶级水平的诊治。
4月2日,杨大爷康复出院。临出院前,满怀感激之情,写给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胸心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一封感谢信,没有华丽的词藻,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温情和感动!